色彩风格

小山村有了“兼职调解员”,“大综治”入驻田间第一线

【字号:    】        时间:2025-07-22      

  在谷城县茨河镇的后庄村,有这样一群特殊的“驻村干部”,他们不仅扎根农村基层一线,实地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工作,还担任“兼职调解员”,让“一站式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工作真正深入该村田间地头第一线,真正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后庄村,看看这些“兼职调解员”的调解故事。 

  谱写油茶园的“和谐经”:推进涉市场主体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机制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 

  油茶基地是后庄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为村民谋划的致富项目,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茨河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企业生产地点在后庄村,其运输路线途经李某某的油茶地。夏日的油茶园本该枝繁叶茂,却因施工粉尘蒙上了一层“阴霾”。李某某守着歉收的油茶园急得直跺脚,企业负责人看着停滞的工程进度愁眉不展。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就像一场“及时雨”。 

    

  事发现场。 

  原来,2025年4月2日,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后庄村村民李某某家属阻碍施工、堵截攀拉石料车辆,导致项目进度受阻。 

  经村干部现场调查了解,李某某反映施工产生的粉尘严重影响其30亩油茶园的收成,要求企业给予经济赔偿。企业则认为赔偿要求过高,双方陷入僵局。 

  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迅速介入调解,深入油茶园,现场评估粉尘影响程度,实地勘验,客观评估。同时,分别耐心倾听李某某和企业的诉求,了解矛盾根源所在。 

  经调查了解,该企业在后庄村地界生产施工,造成李某某家油茶山(约10亩)油茶果及田地青苗损失。 

    

  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干部上门调解中。 

  调解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双方权利义务,耐心释法说理。经过多个回合的协商,最终达成“企业适度补偿+村民不得非法阻碍生产”的双赢方案。企业承诺每日定时洒水降尘,并一次性补偿李某某近三年经济损失14000元,李某某在得到补偿后承诺不再阻碍企业正常生产施工。签约当天,李某某感慨:“没想到工作队这么公平,既保护了我的茶园,也没让企业吃亏。” 

  今年上半年,谷城县检察院按照“服务支点建设”“两资三能”及上级检察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的要求,依托谷城县综治中心建立了涉市场主体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相关工作机制。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工作,切实将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功能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依法平等保障了企业在村投资项目的生产经营权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权利。 

  日前,谷城县检察院涉市场主体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的工作机制已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作为全省检察系统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对此,谷城县检察院驻村干部方运桥表示:“后庄虽小,也有很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企业、项目和投资,我们驻村工作队责无旁贷,坚决发挥职能作用落实相关工作机制,把涉市场主体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振兴一线!” 

  解开电动车撞出的“心结”:通过释法说理“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的检察作为 

  “不是我不赔,实在是……”郑某某搓着布满老茧的双手欲言又止。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当起了“法律翻译官”,把生硬的法条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贴心话”。 

  2024年10月31日,村民郑某某驾驶电动车不慎撞伤同村刘某某,前期已支付检查费、医药费等1800元。随着刘某某后续治疗费用增加,双方就赔偿金额产生了严重分歧。 

  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经过了解后发现,此次调解存在一些难点:伤者刘某某确有未愈伤情和未结清住院费情况,且还提出高额赔偿要求。而肇事者郑某某家境困难,无力承担高额赔偿。双方情绪激动,多次协商未果。 

    

    

    

    

  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干部多次上门做双方思想工作。 

  鉴于此次矛盾涉及交通事故等法律知识普及,驻村工作队发挥检察机关专业优势,协调谷城交警大队调取事故责任认定书,明确了双方的法律责任。同时,采取“背对背”调解法,分头做思想工作,既讲清法律责任,又兼顾人情冷暖。 

  经过多次上门反复调解,最终达成赔偿协议,由郑某某承担刘某某的住院费用600元,并一次性支付后续误工费、补助费等费用2000元。双方均对结果感到非常满意。 

  矛盾化解后,郑某某逢人便说:“工作队既依法办事,又体谅我的难处,这份情谊我记一辈子。” 

  近年来,谷城县检察院坚持依托综治中心,一站式化解人民群众之间的涉法涉诉矛盾纠纷,持续打造“谷语润心”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工作品牌,以“法言”“谷语(谷城方言)”不断做实释法说理工作,实现“以心换心”,打开群众心结,取得矛盾化解工作实效。 

  驻村干部、资深“兼职调解员”常虎表示:“驻村工作队常年深入后庄村基层一线,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化解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我们有天然优势,要把在综治中心开展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好经验、好作风带到乡村振兴一线来。” 

  治理扬尘后的“新风景”:面对民生诉求“马上办”的鲜活经验 

  2024年,村委会收到原八组村民集体反映,施工车辆过往频繁导致扬尘污染严重,加之存在饮水困难问题,日常生活备受困扰。 

    

  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干部到户收集意见。 

  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立即会同村干部到户召开湾组会议,现场收集意见,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驻村干部方运桥联系了该村生态科技企业负责人协商解决方案。经过商议,该企业承诺用洒水车每天定时洒水,消除粉尘影响。同时,将自来水管网从主管道分支接入每家每户,实现人畜饮水“户户通”,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昔日的后庄村八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如今走在村道上,洒水车哼着小曲来回作业,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入每家每户。村民们都说:“这日子,过得比承恩山泉水还甜!” 

  分管驻村工作的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安全欣慰地说:“‘群众身边无小事’,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切实需求就是驻村工作队的努力方向,我们要把入驻综治中心后的矛盾化解好做法、好经验带到后庄村来,发挥检察机关矛盾化解的优势,把综治中心‘一站式’‘大调解’的功能真正延伸到基层一线和群众中间。 

  近年来,谷城县检察院驻茨河镇后庄村工作队响应国家号召,在落实乡村振兴工作责任的同时主动当好“兼职调解员”,着力将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职能延伸到基层群众中间,共参与化解涉市场主体、集体经济发展、民生建设领域、邻里之间等矛盾纠纷50余件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40余次,走访村民农户80余次。为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大调解”走进田间地头探索出一条新的实践道路。 

  这些生动的矛盾化解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后庄村的创新实践,体现着以驻村工作队为载体延伸综治中心功能的有益探索。一桩桩矛盾的化解,不仅消除了邻里隔阂,更筑起了党群“连心桥”。谷城县检察院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用法律的专业与司法的温度,在田间地头书写着“为民司法”的新篇章,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